醫(yī)案記錄
患者姓名:高尚本 性別:男 年齡:61歲
就診日期:2020.06.10 初診 發(fā)病節(jié)氣:芒種
主訴:腹瀉5-6年余。
現(xiàn)病史:患者腹瀉5-6年余,約2次/日,多發(fā)生于早晨、早飯后、睡前,有便意立刻排便,蹲廁所20min左右,排便不爽,質(zhì)黏,食辣、受涼時明顯,便無膿血,無腸鳴。平素易感冒,怕涼,周身疲乏。平素?zé)o腹痛,納少,易腹脹,夜眠可,舌暗紅,苔白膩,脈弦。
既往史:既往股骨頭壞死病史。
輔助檢查:腸鏡未見異常,患者自述,未見報告。
中醫(yī)診斷:泄瀉
證型診斷:脾胃虛弱證
西醫(yī)診斷:腸易激綜合征、股骨頭壞死
治 法:健脾益氣,化濕止瀉
處 方:參苓白術(shù)散加減。白頭翁15g、海螵蛸30g、甘草6g、黑順片15g、延胡索10g、炒薏苡仁15g、葛根15g、金蕎麥15g、連翹15g、白芍15g、黃連9g、茯苓15g、白術(shù)15g、黨參15g、黃芪20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二診(2020.07.08):患者仍腹瀉,受涼明顯,無腹痛,感腹涼,平素乏力困倦,納可,眠可,舌暗紅,苔白膩,脈弦。處方:五倍子10g、石榴皮12g、小茴香10g、桂枝12g、海螵蛸30g、甘草6g、黑順片15g、炒薏苡仁15g、葛根15g、連翹15g、黃連9g、茯苓15g、白術(shù)15g、黨參15g、黃芪30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心得體會:泄瀉常見病因為感受外邪,飲食不節(jié),情志失調(diào),脾胃虛弱,感受暑、濕、寒、熱等外邪,其中感受濕邪最多,濕易困脾,以致脾土運化失調(diào)而發(fā)生?!端貑枴?太 陰陽明論》載:“食飲不節(jié)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……陰受之則入五臟……入五臟則滿閉塞,下為飧泄”?!毒霸廊珪ば篂a》載:“泄瀉之本,無不由乎脾胃。”脾胃同氣,納運相得,胃司受納、腐熟水谷,為脾主運化提供前提;脾主運化、消化水谷,轉(zhuǎn)輸精微,為胃進(jìn)一步攝食提供條件,兩者相互為用,共同維持飲食谷物中精微物質(zhì)的吸收運化,糟粕排泄,水液運輸代謝,若脾失其職,則水谷不化,停積于中,水反為濕,谷反為滯,混合而下,泄瀉作矣。在腸易激綜合征治療中,應(yīng)當(dāng)把握肝脾兩大關(guān)鍵,肝主疏泄,暢通即可保證一身氣機;而脾胃作為氣機疏泄的重要樞紐,前者主升,后主降,兩者相互配合即可實現(xiàn)運化、受納。脾胃氣機直接關(guān)系到全身氣機,為此肝臟的疏泄與脾胃的運化兩者緊密相關(guān)。一旦出現(xiàn)肝脾不和,加之病情纏綿,必然會引發(fā)腸易激綜合征。方中白芍味酸善收斂,柔肝止痛,茯苓有淡滲之功,通調(diào)水道而走濕,白術(shù)為“補氣健脾第一要藥”,黨參、黃芪益氣健脾,炒薏苡健脾滲濕。海螵蛸制酸,延胡索行氣止痛,白頭翁、黃連、金蕎麥、連翹清熱解毒,葛根升陽止瀉,黑順片散寒止痛、補火助陽,草調(diào)和諸藥,共奏健脾益氣、化濕止瀉之效。二診時,患者仍腹瀉,感腹涼,加桂枝調(diào)和營衛(wèi),五倍子、石榴皮澀腸止瀉,小茴香溫腎暖肝,乏力明顯加大黃芪至30g。
記錄人:馬宏濤
2020年 07 月 09日
醫(yī)案記錄
患者姓名:杜偉 性別:男 年齡:42歲
就診日期:2020.07.17 初診 發(fā)病節(jié)氣:小暑
主訴:胃痛伴胃脹3周余。
現(xiàn)病史:胃痛,胃脹,無泛酸,曾服嗎丁啉治療效果不佳,無惡心、嘔吐,無干噦,偶頭暈、心慌,口苦、口麻,納少,眠差,易醒,舌紅,苔薄,脈弦。
既往史:既往慢性胃炎病史。
中醫(yī)診斷:胃痛
證型診斷:肝氣犯胃證
西醫(yī)診斷:慢性胃炎
治 法:疏肝解郁,理氣止痛
處 方:柴胡疏肝散加減。柴胡10g、梔子10g、丹皮10g、枳實15g、木香15g、海螵蛸30g、瓦楞子30g、厚樸12g、連翹15g、天麻10g、生龍骨30g、生牡蠣30g、葛根15g、合歡皮20g、白芍15g、首烏藤30g、甘草6g、雞內(nèi)金20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奧美拉唑腸溶片,1片,qd,po 。
心得體會:《血證論·臟腑病機論》中記載“木之性主于疏泄,食氣入胃,全賴肝之氣疏泄之,而水谷乃化?!备闻c胃,生理上,肝主疏泄而藏血,胃主受納且通降,二者一臟一腑,一升一降;病理上,葉天士曾說過“肝為起病之源,胃為傳病之所”,《臨證指南醫(yī)案》也記載“肝病必犯土,是侮其所勝也”。由此可見,胃痛與肝的關(guān)系也很密切。胃痛病因多為外邪犯胃、飲食不節(jié)、情志失調(diào)、脾胃虛弱及藥物損害等。胃痛病因雖多,但基本病機為胃氣郁滯,失于和降,不通則痛。胃主受納,腐熟水谷,為五臟六腑之大源,以通為用,和降為順,不宜郁滯。《沈氏尊生書》所說:“胃痛,邪干胃脘病也……惟肝氣相乘為尤甚,以木性暴,且正克也”?!杜R證指南醫(yī)案》亦曰: “厥陰之氣上干,陽明之氣失降。”肝主疏泄,主一身之氣,協(xié)調(diào)五臟氣機之升降,故脾胃氣機的通降,必賴肝氣的調(diào)達(dá)。若憂思惱怒,氣郁傷肝,致肝失疏泄,肝氣橫逆,勢必克脾犯胃,從而氣機郁滯,胃失和降不通而痛。治療上應(yīng)順應(yīng)肝氣之條達(dá),擇疏通肝氣類中藥,恢復(fù)肝之疏泄功能,繼而調(diào)理全身氣機及胃的升降功能。柴胡疏肝散原方出自張介賓的《景岳全書·古方八陣》,為疏肝解郁、理氣和胃的經(jīng)典良方。在本案中,加木香行氣止痛,梔子瀉火除煩,雞內(nèi)金消食和胃,丹皮、連翹清熱,天麻、葛根通經(jīng)活絡(luò),海螵蛸、瓦楞子制酸。白芍味酸,入肝經(jīng)而補肝體,味苦而清肝膽郁火;配合甘草,酸甘化陰,柔肝止痛,胃氣以通降為順,以厚樸、枳實通順腸腑氣機;眠差,加生龍骨、生牡蠣、合歡皮、首烏藤以安神助眠。
記錄人:馬宏濤
2020年 07 月 17日
醫(yī)案記錄
患者姓名:孫中杰 性別:男 年齡:47歲
就診日期:2020.08.10 初診 發(fā)病節(jié)氣:立秋
主訴:右脅部不適4周余。
現(xiàn)病史:右脅部不適,口干、口苦,無腹脹、腹痛,心煩易怒,無胃部不適,無胃脹、胃痛,矢氣多,納可,眠一般,小便黃,大便正常,舌紅,苔黃,脈弦滑。
既往史:既往慢乙肝、脂肪肝病史。
體格檢查:右下腹無壓痛、反跳痛,未觸及肝臟,雙下肢無水腫。
輔助檢查:查肝功正常。
中醫(yī)診斷:脅痛病
證型診斷:濕熱蘊結(jié)證
西醫(yī)診斷:慢乙肝、脂肪肝
治 法:清熱利濕疏肝
處 方:柴胡10g、梔子10g、丹皮10g、茵陳30g、炒白術(shù)15g、連翹15g、金蕎麥20g、炒薏苡仁15g、車前草30g、冬瓜皮30g、澤瀉15g、枳實15g、佛手15g、女貞子15g、甘草6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心得體會:脅痛是指以一側(cè)或兩側(cè)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(xiàn)的病癥,其疼痛性質(zhì)主要表現(xiàn)為脹痛、刺痛、灼痛等,在古代典籍亦有“脅下痛”“肝著”等稱謂。中醫(yī)認(rèn)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因素多從“濕、熱、毒、瘀、虛”來闡述,其發(fā)病關(guān)鍵在于人體正氣不足,疫毒熾盛,侵襲機體,正氣不足以抵御外邪,正不勝邪而發(fā)病。故在伏邪的治療上,當(dāng)以扶正祛邪為治療原則,正如柳寶詒《溫?zé)岱暝础匪疲骸安∽C紛繁,治難縷述,而總以祛邪扶正為提綱”。方中茵陳、薏苡仁清熱化濕,冬瓜皮、車前草等清肝膽濕熱之標(biāo),脅絡(luò)壅滯則以柴胡、佛手等疏肝解郁、理氣止痛,梔子瀉火除煩,丹皮活血化瘀,澤瀉、炒白術(shù)健脾。古有“腎為先天之本”“肝腎同源,子母相關(guān)”之說?!睹}經(jīng)》云:“肝病傳脾,脾當(dāng)傳腎?!备尾∪站帽乩奂澳I臟,加女貞子滋補肝腎。金蕎麥、連翹清熱解毒,枳實行氣、甘草調(diào)和諸藥。
記錄人:馬宏濤
2020年 08 月 11日
醫(yī)案記錄
患者姓名:謝建梅 性別:男 年齡:64歲
就診日期:2020.09.10 初診 發(fā)病節(jié)氣:白露
主訴:感冒3天余。
現(xiàn)病史:患者前日感冒,現(xiàn)無發(fā)熱,鼻塞、鼻鳴音重,偶有憋喘,咳嗽,咳黃痰、質(zhì)稠,頭暈不適,口干,偶有心煩,納少,眠差,易醒,大小便正常,舌紅,苔黃膩,脈弦數(shù)。
既往史:既往高血壓、腰椎間盤突出病史。
中醫(yī)診斷:感冒
證型診斷:風(fēng)熱犯表證
西醫(yī)診斷:上呼吸道感染、高血壓2級高危、腰椎間盤突出
治 法:辛涼解表
處 方:加味銀翹散。桑白皮20g、梔子10g、甘草6g、百藥煎1袋、紫苑15g、金銀花30g、炒僵蠶15g、遠(yuǎn)志15g、瓜蔞皮20g、桔梗15g、浙貝母15g、黃芩20g、魚腥草30g、連翹15g、藁本12g、蔓荊子12g、板藍(lán)根30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心得體會:感冒多以六淫、時行病毒侵襲人體而致病。以風(fēng)邪為主因,因風(fēng)為六淫之首,流動于四時之中,故外感為病,常以風(fēng)為先導(dǎo)。衛(wèi)表不和與肺失宣肅是感冒的基本病機。風(fēng)性輕揚,多犯上焦,故《
素問·太陽陽明論》說:“傷于風(fēng)者,上先受之?!蓖飧辛扒址溉梭w多從口鼻而入,肺處胸中,位于上焦,主呼吸,氣道為出入升降的通路,喉為其系,開竅于鼻,外合皮毛,職司衛(wèi)外,故感邪之后肺衛(wèi)首當(dāng)其沖,機體很快出現(xiàn)衛(wèi)表及上焦肺系癥狀。方中金銀花、蔓荊子疏散風(fēng)熱,桑白皮瀉肺平喘,梔子瀉火除煩,板藍(lán)根、黃芩、魚腥草、連翹清熱解毒,藁本祛風(fēng)散寒,百藥煎、炒僵蠶、紫苑、甘草化痰,遠(yuǎn)志祛痰、安神,瓜蔞皮、浙貝母清熱化痰,桔梗宣肺祛痰,載藥上行。
記錄人:馬宏濤
2020年 09 月 10日
醫(yī)案記錄
患者姓名:李雅晴 性別:女 年齡:25歲
就診日期:2020.10.09 初診 發(fā)病節(jié)氣:寒露
主訴:腰痛1周余。
現(xiàn)病史:腰痛,酸痛明顯,受涼、勞累后明顯,怕冷,神疲乏力,心煩易怒,偶有頭暈,近兩日胃部不適,胃脹,月經(jīng)周期提前,無痛經(jīng),納少,失眠,大小便正常,舌紅,苔薄,脈弦。
既往史:既往體健。
過敏史:無。
中醫(yī)診斷:腰痛
證型診斷:上熱下寒證
西醫(yī)診斷:腰痛
治 法:清上溫下,補腎溫煦經(jīng)脈
處 方:連翹15g、生地黃15g、小茴香10g、杜仲15g、黨參15g、桑寄生15g、續(xù)斷15g、紅花15g、白術(shù)15g、桂枝10g、白芍15g、黃芪20g、丹皮10g、梔子10g、柴胡10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,早晚飯后溫服。
心得體會:中醫(yī)認(rèn)為腰痛源于外感風(fēng)、寒、濕邪,是內(nèi)傷勞損或跌撲挫傷而導(dǎo)致腰部氣血運行不暢,經(jīng)絡(luò)不通或失去濡養(yǎng)而引起的以腰背部中間或雙側(cè)疼痛不適,甚者累及臀腿部為主癥的一類病癥。上熱下寒證是指熱邪在上、寒邪在下,致使陰陽不交、升降失常的證候。病理狀態(tài)下,如外感六淫邪氣,或飲食情志所傷,導(dǎo)致人體陰陽之氣不相交感協(xié)調(diào),內(nèi)環(huán)境不能保持“和”的狀態(tài),陰陽寒熱遂為之變,而成上熱下寒、寒熱格拒之勢,如《嶺南衛(wèi)生方》所言“陽氣常泄,陰氣常盛”“大抵陰陽各不升降,上熱下寒者,十蓋八九。況人之一身,上焦屬丙丁火,中焦戊己土,下焦壬癸水。上固常熱,下固常冷。而又感此陽燠陰濕不和之氣,自多上熱下寒之證也”。治療從使機體保持陰陽平衡、上下交通的正常生理狀態(tài)出發(fā),如黃元御在 《四圣心源》 中稱“陰升陽降,權(quán)在中氣,中氣衰敗,升降失職”及“中氣者,和濟水火之機,升降金木之軸”,葉天士在 《臨證指南醫(yī)案》 中稱“脾胃之病,虛實寒熱,宜燥宜潤,固當(dāng)詳辨,其于升降二字,尤為緊要”。用白術(shù)、黨參健脾,黃芪益氣健脾固表,使脾胃功能正常發(fā)揮,氣機升降有序。熱在上者,為“陽不得降而獨治于上”,熱擾胸府,出現(xiàn)心煩;熱邪上攻,可見頭暈;寒在下者,為“陰不得升而獨治于下”,而致胃氣失和、腹氣不利,出現(xiàn)納少,胃脹?!端貑枴け哉摗费浴巴凑?,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”。寒熱陰陽不交,胃不和臥不安,可見失眠、夜寐不安。方中連翹清熱解毒,生地黃清熱涼血、養(yǎng)陰生津,“肝主身之筋膜,脾主身之肌肉,腎主身之骨髓”,加小茴香溫腎暖肝,杜仲、桑寄生、續(xù)斷補肝腎,強筋骨。紅花活血通經(jīng)、散瘀止痛,桂枝調(diào)和營衛(wèi),白芍柔肝止痛。丹皮活血化瘀,梔子瀉火除煩,柴胡疏肝解郁。
記錄人:馬宏濤
2020年 10 月 09 日
醫(yī)案記錄
患者姓名:殷昭領(lǐng) 性別:男 年齡:60歲
就診日期:2020.11.03 初診 發(fā)病節(jié)氣:霜降
主訴:腮部紅腫2月余。
現(xiàn)病史:腮部(右側(cè))紅腫明顯,邊界不清,偶有觸疼痛,質(zhì)軟,無頭暈、頭痛,無胃脹、胃痛,口干、口苦,納少,夜眠一般,體溫:37.1℃,舌紅,苔黃,脈數(shù)。
既往史:腮腺炎病史2月余。
過敏史:無。
中醫(yī)診斷:痄腮
證型診斷:風(fēng)熱在表證
西醫(yī)診斷:腮腺炎
治 法:疏風(fēng)散結(jié),清熱解毒
處 方:銀翹小柴胡湯加減。金銀花20g、連翹15g、紫花地丁30g、蒲公英20g、黃芩15g、黃連6g、板藍(lán)根30g、黃柏15g、車前草30g、澤瀉15g、生地15g、赤芍15g、水牛角15g、甘草6g、敗醬草20g、柴胡20g、知母15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二診(2020.11.10):患者腮腺炎,較上次腮腫(右側(cè))好轉(zhuǎn),紅腫明顯減小,質(zhì)軟,仍口干,舌紅,苔黃膩較上次好轉(zhuǎn)。處方:金銀花20g、連翹15g、紫花地丁30g、蒲公英30g、黃芩15g、黃連10g、板藍(lán)根30g、黃柏15g、車前草30g、澤瀉15g、生地15g、赤芍15g、水牛角15g、甘草6g、敗醬草30g、柴胡20g、知母15g、紫草20g、土茯苓30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心得體會:痄腮主要由感受風(fēng)熱時毒引發(fā),以發(fā)熱、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(xiàn)。 一般預(yù)后良好,部分病情嚴(yán)重者可引發(fā)睪丸炎、卵巢炎、胰腺炎等并發(fā)癥,嚴(yán)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(zhì)量。病初為邪毒化熱;化膿為熱毒雍盛,全身抗病能力下降,加之腮腺分泌功能減退,毒邪逆行侵入腮腺導(dǎo)管進(jìn)而擴散至腮腺所至。祖國醫(yī)學(xué)認(rèn)為本病屬于溫病的范疇,對于輕的“痄腮”,中醫(yī)主張疏風(fēng)清熱、散邪消腫,可用銀翹散加減,根據(jù)病情選用銀花、連翹、桔梗、牛蒡子、薄荷、黃芩、板蘭根、夏枯草等藥物。治療重癥“痄腮”主要是清熱解毒、軟堅消腫,可用普濟消毒飲加減,選用黃芩、連翹、元參、牛蒡子、板蘭根、僵蠶、桔梗、薄荷、蒲公英、地丁、夏枯草等藥物。本方中金銀花、連翹疏散上焦頭面之風(fēng)熱,黃芩、黃柏、黃連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,共清三焦熱邪。柴胡疏散風(fēng)熱,即“火郁發(fā)之”,并可引藥上行清頭面熱毒,柴胡歸肝膽經(jīng),而腮腺正位于足少陽膽經(jīng)經(jīng)絡(luò)循行區(qū)域之內(nèi),又常與黃芩同用,以清半表半里之熱,共收和解少陽之功。板藍(lán)根涼血瀉火,紫花地丁、蒲公英共用增加清熱解毒,赤芍清咽利喉。車前草、澤瀉利水滲濕,水牛角、生地清熱涼血,敗醬草祛瘀排膿。知母清熱瀉火、滋陰潤燥,甘草清熱解毒緩急調(diào)和諸藥。二診中患者癥狀好轉(zhuǎn),繼蒲公英、敗醬草、黃連加量,加紫草清熱涼血、解毒透疹,土茯苓解毒除濕。
記錄人:馬宏濤
2020年 11 月 10 日
醫(yī)案記錄
患者姓名:齊桂芝 性別:女 年齡:69歲
就診日期:2020.12.01 初診15606371558 發(fā)病節(jié)氣:霜降
主訴:泛酸、燒心伴胸骨后疼痛1年余。
現(xiàn)病史:泛酸,燒心,胸骨后疼痛,夜間痛明顯,上述癥狀間斷發(fā)作,嗜涼、辣時明顯,易打嗝,胸悶,無干噦,無乏力,無胃脹,納少,夜眠一般,大小便正常,舌紅,胖大,苔膩,脈弦。
既往史:既往“反流性食管炎、胃息肉切除術(shù)后”1年余,曾服雷貝拉唑、木香順氣丸治療,效果不佳。
過敏史:無。
中醫(yī)診斷:反酸
證型診斷:肝胃不和證
西醫(yī)診斷:反流性食管炎、胃息肉切除術(shù)后
治 法:疏肝理氣,抑酸和胃
處 方:柴胡10g、炒枳實15g、海螵蛸30g、煅瓦楞子30g、炒白術(shù)15g、醋延胡索15g、木香15g、佛手15g、白芍15g、旋覆花12g、蒲公英15g、連翹15g、薤白10g、姜厚樸12g、金蕎麥15g、甘草6g、砂仁10g、代赭石30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心得體會:近現(xiàn)代祖國醫(yī)學(xué)多將反流性食管炎歸類為“食管癉”“嘈雜”“噯氣呃逆”“反酸”等病證,素體稟賦不足,或飲食不節(jié),或勞倦過度,或情志不暢,或久病脾失健運,水谷不化聚而生痰,郁久化熱,或肝膽素有內(nèi)熱,木旺乘土,脾不升清,胃失和降,痰熱互結(jié),阻滯氣機,致中焦升降失序,脾胃內(nèi)傷,出現(xiàn)胸脅脹悶、腹脹納差,食濁上逆,上犯食道,則出現(xiàn)反酸噯氣,胸骨后燒灼感。故本病雖病位在食道,但應(yīng)從肝、膽、脾、胃論治,病機上有寒熱虛實之別,多以肝胃不和、肝胃郁熱、痰阻氣滯等實證為主,脾胃氣虛亦可見。肝主疏泄,情志豁達(dá)則肝氣舒暢,七情不調(diào)則肝氣郁結(jié),郁久化熱則橫逆犯胃,胃失受納則易于痞滿、嘈雜,胃氣上逆則噯氣、反酸,正如《臨證備要·吞酸》所謂:“胃中泛酸,嘈雜有燒灼感,多因于肝氣犯胃”,《壽世保元·吐酸者》亦云:“夫酸者,肝木之味也”。陳士鐸于《石室秘錄·正醫(yī)法》有云:“肝氣郁結(jié),橫逆犯胃,則肝胃不和……可見吞酸、脅脹等證”。方中以柴胡疏肝理氣解郁,使肝氣得以調(diào)達(dá),白芍,擅長清熱養(yǎng)陰、和血、柔肝緩急,可彌補柴胡之不足。方中柴胡、白芍成對,疏柔相使,可訓(xùn)肝木橫逆之賊,以求“木郁達(dá)之”;白芍與甘草相配伍,取其“酸甘化陰以柔肝”之意;醋延胡索、木香行氣止痛,姜厚樸下氣除滿,炒枳實破氣消積,砂仁性辛、溫,用以化濕醒脾、溫中止嘔,海螵蛸、煅瓦楞子制酸,佛手疏肝解郁,旋覆花、代赭石降逆,蒲公英、連翹、金蕎麥清熱解毒,炒白術(shù)燥濕健脾,薤白通陽散結(jié)、行氣導(dǎo)滯。以上諸藥相合為用,疏斂并用,升降相宜,共奏疏肝理氣、和胃止痛消脹之功,使肝氣調(diào)達(dá),脾胃升降功能恢復(fù)而肝胃調(diào)和,從而達(dá)到治療本病的目的。
記錄人:馬宏濤
2020年 12 月 02 日
醫(yī)案記錄
患者姓名:石秀珍 性別:女 年齡:55歲
就診日期:2020.11.24 初診 發(fā)病節(jié)氣:小雪
主訴:口干、咽干1周余。
現(xiàn)病史:口干、咽干明顯,頭暈,耳鳴,眼皮跳,時流黃涕,乏力,時膝蓋痛,納可,夜眠一般,小便正常,大便干,時排便不暢,感便意,但排便無力,舌紅,苔膩,脈弦。
既往史:既往2型糖尿病、脂肪肝、鼻炎病史。
中醫(yī)診斷:消渴病
證型診斷:上消-肺熱津傷證
西醫(yī)診斷:2型糖尿病、脂肪肝、鼻炎
治 法:清熱潤肺,生津止渴
處 方:桑葉12g、北沙參15g、麥冬15g、黃柏12g、黃芩15g、生地黃15g、葛根15g、天花粉15g、知母12g、茵陳20g、白芍50g、黃芪30g、甘草6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二診(2020.12.01):患者血糖仍高7-8mmol/L,口干、咽干好轉(zhuǎn),仍見頭暈、昏蒙,耳鳴,視物模糊,仍乏力,夜眠入睡困難,大便干好轉(zhuǎn),舌紅,苔膩好轉(zhuǎn),脈弦。顱腦MRI見缺血灶。處方:桑葉12g、北沙參15g、麥冬15g、黃柏12g、黃芩15g、生地黃15g、葛根15g、天花粉15g、知母12g、茵陳20g、白芍60g、黃芪30g、甘草6g、密蒙花12g(包煎)、人參葉1袋、石斛15g,7付,水煎服,日一劑。
心得體會:中醫(yī)認(rèn)為消渴病是由于臟腑氣血陰陽偏失造成的。其發(fā)病
原因主要有痰、熱、燥、痕、虛等其中病位是以脾為中心。肺熱津傷型是消渴病的重要階段,為飲食、情志、勞倦以及失治誤治所致。由于脾運化失司使得水谷精微物質(zhì)不能很好的吸收周身不得營養(yǎng)出現(xiàn)氣虛。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首立消渴專篇,如《消渴·小便不利·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》曰:“趺陽脈浮而數(shù),浮即為氣,數(shù)即為消谷而大堅,氣盛則溲數(shù),溲數(shù)即堅,堅數(shù)相搏,即為消渴”。消渴雖有病變臟腑的不同,但常相互影響,如肺燥津傷,津液布散匱乏,則其它臟腑不得滋養(yǎng);脾胃虛弱,水谷運化輸布失常,上則不能濡潤肺津,下則不能資助腎陰;腎陰不足則陰虛火旺,亦可上灼肺胃,致肺胃燥熱、腎陰虧虛同時存在。上消以心肺郁熱為多,中消以胃熱為主,下消以肝腎陰虛內(nèi)熱為多,故清利三焦郁熱為治療消渴病最基本的治則治法,方中黃柏,味苦,性寒,歸腎、膀胱經(jīng),有清熱燥濕,瀉火除蒸,解毒療瘡之功效;黃芩,味苦、性寒,入心、肺、大腸、膽經(jīng),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等功效,二者合用不僅清熱瀉火,且有燥濕健脾之功效。茵陳清熱利濕,知母清熱瀉火、滋陰潤燥,天花粉,味甘、
微苦,性微寒,歸肺、胃經(jīng),具清熱生津、清熱潤燥、解毒消腫排膿之功效。《丹溪心法·消渴》指出:“上消者,肺也,多飲水而少食,大小便如常;中消者,胃也,多飲水而小便赤黃;下消者,腎也,小便濁淋如膏之狀,面黑而瘦”。病機以燥熱為標(biāo),陰虛為本,燥熱久則傷陰,陰傷氣耗而致氣陰兩虛,益氣滋陰貫穿于糖尿病治療始終。方中桑葉清肺潤燥,生地黃、麥冬養(yǎng)陰生津,北沙參養(yǎng)陰清熱,白葛根生津止渴,黃芪補脾益氣。加白芍柔肝止痛、平抑肝陽,甘草潤肺、緩急止痛。二診時患者加大白芍用量,視力模糊加密蒙花明目,人參葉,石斛益胃生津、滋陰清熱。
記錄人:馬宏濤
2020年 12 月 03 日
醫(yī)案記錄
患者姓名:江柳英 性別:女 年齡:57歲
就診日期:2019.12.25 初診 發(fā)病節(jié)氣:冬至
主訴:右脅部不適2月余。
既往史:右脅部不適,無疼痛,時頭痛,尤其右側(cè)疼痛明顯,無頭暈,無心慌、胸悶,平素性急易怒,頸部疼痛,勞累、受涼時明顯,胃脘部不適,納食不佳,時口臭,眠一般,小便黃,大便時干時稀,舌紅,苔黃,脈弦。
既往史:既往膽囊結(jié)石病史,二尖瓣狹窄、房顫手術(shù)后10年余。既往腦梗病史(右側(cè))。頸椎間盤突出病史。
體格檢查:右脅部無壓痛、反跳痛。雙下肢無水腫。
輔助檢查:B超見結(jié)石較大者0.4cm。胃鏡見:淺表性胃竇炎伴糜爛。
中醫(yī)診斷:脅痛病
證型診斷:肝郁、肝胃不和證
西醫(yī)診斷:膽囊結(jié)石、糜爛性胃炎、二尖瓣狹窄伴房顫術(shù)后、腦梗死。
治 法:疏肝和胃,利濕排石
處 方:厚樸10g、甘草6g、瓦楞子15g(先煎)、海螵蛸30g(先煎)、茵陳20g、木香10g、枳實15g、川芎15g、柴胡10g、雞內(nèi)金20g、郁金15g、海金沙20g(包煎)、金錢草60g,7付,水煎服,日一劑。
二診(2020.01.05):患者右脅部不適減輕,胃脘部仍不適,納食不佳,眠差,小便黃,大便正常,舌紅,苔黃膩明顯,脈弦。處方:黃柏12g、厚樸10g、甘草6g、瓦楞子15g(先煎)、海螵蛸30g(先煎)、茵陳20g、木香10g、枳實15g、川芎15g、柴胡10g、雞內(nèi)金20g、郁金15g、海金沙20g(包煎)、金錢草80g,7付,水煎服,日一劑。
三診(2020.01.13):患者右脅部不適減輕,偶泛酸,眠仍差,入睡困難,易醒,耳鳴偶見,小便正常,大便不成形,2-3日/次,舌紅,苔黃膩明顯,脈弦。處方:首烏藤30g、牡蠣30g(先煎)、龍骨30g(先煎)、合歡皮20g、黃柏12g、甘草6g、瓦楞子15g(先煎)、海螵蛸30g(先煎)、茵陳20g、木香10g、柴胡10g、雞內(nèi)金20g、郁金15g、海金沙20g(包煎)、金錢草100g,7付,水煎服,日一劑。
四診(2020.01.20):患者右脅部不適減輕,視物模糊,頭暈明顯,右側(cè)頭部疼痛,眠差仍見,大便不成形,舌紅,苔黃膩,脈弦。處方:川芎15g、葛根15g、牡蠣30g(先煎)、龍骨30g(先煎)、合歡皮20g、黃柏12g、甘草6g、瓦楞子15g(先煎)、海螵蛸30g(先煎)、茵陳20g、木香10g、柴胡10g、雞內(nèi)金20g、郁金15g、海金沙20g(包煎)、金錢草100g,7付,水煎服,日一劑。
心得體會:西醫(yī)治療膽囊結(jié)石通常首選膽囊切除術(shù),但對于結(jié)石不大、不耐受手術(shù)或者拒絕手術(shù)的患者,可采用保守治療。本病多為六淫入侵,七情內(nèi)傷,或飲食不節(jié),濕熱邪毒壅積于膽,膽汁及氣血瘀滯而化熱,膽失通降,疏泄失職,膽郁熱結(jié),發(fā)為該病。若肝失疏泄,膽失通降,膽汁郁結(jié),日積月累,久經(jīng)煎熬而成結(jié)石。該患者還由于情志失調(diào),肝郁氣滯,肝失條達(dá),氣機不暢,肝膽疏泄不利,痰、濕、食、血隨之而郁,影響了膽汁分泌與排泄,使?jié)駶狃鼋Y(jié)久聚成石,如《金匱翼·積聚統(tǒng)論》篇目:“凡優(yōu)思郁怒,久不得解者,多成此疾”,方中以柴胡、郁金、枳實疏肝理氣以利膽排石,加以解郁,金錢草、海金沙、茵陳利濕化濁以利膽排石;雞內(nèi)金祛瘀散結(jié)以化石排石,木香、川芎、厚樸行氣、下氣,瓦楞子、海螵蛸制酸止痛,甘草健運脾胃而助排石,共湊疏肝健脾,化濁祛瘀,利膽排石之功。二診時患者舌苔黃膩明顯,加黃柏清熱瀉火,金錢草加至80g加大排石之力。三診時患者眠差,加入首烏藤養(yǎng)血安神,牡蠣、龍骨鎮(zhèn)驚安神,合歡皮解郁安神,金錢草加至100g再加大排石之力。四診時患者頭暈明顯,加入川芎活血行氣止痛,葛根通經(jīng)活絡(luò)。
記錄人:馬宏濤
2020年 01 月 20日
醫(yī)案記錄
患者姓名:王新花 性別:女 年齡:69歲
就診日期:2020.01.25 初診 發(fā)病節(jié)氣:大寒
主訴:胃脘部疼痛不適半年余。
現(xiàn)病史:患者胃脘部疼痛不適,腹瀉時作,瀉后痛減,泛酸,無呃逆,偶咳嗽,心煩、疲乏無力,納少,眠一般,大小便正常,舌紅,苔薄白,脈弦。
輔助檢查:胃鏡見:賁門粘膜糜爛、萎縮性胃炎、胃底息肉。
中醫(yī)診斷:胃痛
證型診斷:肝氣犯胃證
西醫(yī)診斷:賁門粘膜糜爛、萎縮性胃炎、胃底息肉。
治 法:疏肝解郁,和胃止痛
處 方:黃芪20g、甘草10g、忍冬藤30g、木香10g、佛手10g、枳實15g、延胡索15g、茯苓15g、白術(shù)15g、金蕎麥20g、連翹15g、瓦楞子30g、海螵蛸30g,3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奧美拉唑腸溶片 10mg bid po 。
二診(2020.02.03):患者胃部仍不適,偶感胃熱,泛酸,仍心煩、疲乏,不欲食,眠一般,大小便正常,舌紅,苔薄白,脈弦。處方:梔子10g、柴胡10g、神曲15g、黃芪20g、木香15g、延胡索15g、連翹15g、雞內(nèi)金20g、甘草10g、佛手10g、白術(shù)15g、瓦楞子30g、忍冬藤30g、枳實15g、海螵蛸30g,5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繼服奧美拉唑腸溶片。
三診(2020.02.09):患者胃痛減輕,口苦,口澀、口麻而疼痛,疲乏無力,納少,眠一般,大小便正常,舌紅,苔薄白,脈弦。處方:砂仁6g、梔子10g、柴胡10g、神曲20g、黃芪20g、木香15g、延胡索15g、連翹15g、雞內(nèi)金20g、甘草10g、佛手10g、白術(shù)15g、瓦楞子30g、忍冬藤30g、枳實15g、海螵蛸30g,5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繼服奧美拉唑腸溶片。
四診(2020.02.15):患者胃隱痛,泛酸,自胃至食管燒灼感,納少,口苦、口麻明顯,眠差,易醒,時因胃痛而醒,舌紅,苔黃膩,脈弦。處方:代赭石30g、旋覆花12g、知母10g、生石膏30g、黃柏12g、砂仁6g、梔子10g、柴胡10g、神曲20g、木香15g、延胡索15g、連翹15g、雞內(nèi)金20g、甘草10g、厚樸12g、白術(shù)15g、瓦楞子30g、枳實15g、海螵蛸30g,5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五診(2020.02.21):患者胃痛減輕,偶感隱痛不適,無胃熱,偶嗝逆,無胃脹,現(xiàn)欲食,但量不多,乏力好轉(zhuǎn),舌苔較上次黃膩明顯好轉(zhuǎn),現(xiàn)淡白膩。處方:生石膏15g、代赭石30g、旋覆花12g、砂仁6g、梔子10g、柴胡10g、木香15g、延胡索15g、連翹15g、雞內(nèi)金20g、甘草10g、厚樸12g、白術(shù)15g、瓦楞子30g、枳實15g、海螵蛸30g,5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心得體會:胃痛可由飲食失節(jié)、憂思惱怒、脾胃虛弱、外邪客胃、藥物損害等多種因素導(dǎo)致,臨床中以肝氣犯胃多見,《沈氏尊生·胃痛》有言:“胃痛,邪干胃脘病也…唯肝氣相乘為尤甚,以木星暴且正克也?!敝赋隽烁文局畾獠皇?,木旺又乘于土為此病的主要病機?!堆C論·臟腑病機論》中記載“木之性主于疏泄,食氣入胃,全賴肝之氣疏泄之,而水谷乃化?!蔽竿粗】蓮母握撝危端貑枴ちo(jì)大論篇》有言:“木郁之發(fā),民病胃脘當(dāng)心而痛?!闭f明肝為病之源,胃為病之所,胃主受納,腐熟水谷,其氣專于和降,若肝失疏泄,條達(dá)失常則易致肝氣乘脾犯胃,而脾胃腐熟、受納、運化功能失常,通過疏肝理氣、清瀉肝火、活血化瘀、疏肝和胃便可恢復(fù)肝與脾胃之間的平衡狀態(tài),方中黃芪、白術(shù)、茯苓、甘草補益脾胃,同時瓦楞子、海螵蛸制酸止痛,可加入佛手疏肝解郁,忍冬藤、金蕎麥、連翹清熱解毒。另外,應(yīng)氣血同治,“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”,氣行血暢,血瘀氣滯,用藥亦用上述藥物同時加木香、延胡索行氣、止痛,枳實破氣消積。二診時患者癥狀減輕不顯,不欲食,加入梔子除煩、柴胡疏肝,神曲、雞內(nèi)金消食健胃,木香加至15g。三診時患者仍不欲食,加入砂仁行氣化濕,神曲加至20g。四診時患者病久肝郁胃熱而泛酸,口苦,伴眠差,故先疏肝理氣,肝胃同調(diào),兼以清熱,加入代赭石、旋覆花降逆,知母、生石膏瀉火,黃柏、厚樸燥濕。五診時患者癥狀較前好轉(zhuǎn),生石膏減15g,繼服。
記錄人:馬宏濤
2020年 02 月 22日
醫(yī)案記錄
患者姓名:張鑫 性別:女 年齡:38歲
就診日期:2020.02.15 初診 發(fā)病節(jié)氣:立春
主訴:頸部微腫大1周余。
現(xiàn)病史:患者頸部微腫大,柔軟,無疼痛,無咽痛,無吞咽困難,無頭暈、頭痛,無咳嗽、咳痰,無心慌、胸悶,心煩,納食可,眠可,大小便正常,舌紅,苔薄,脈弦數(shù)。
既往史:既往甲亢病史。
體格檢查:頸部微腫大,無壓痛。
中醫(yī)診斷:癭病
證型診斷:肝郁氣滯證
西醫(yī)診斷:甲亢
治 法:疏肝舒郁,理氣消癭
處 方:木香10g、白術(shù)15g、丹參15g、甘草6g、香附10g、當(dāng)歸10g、白芍15g、赤芍15g、丹皮10g、莪術(shù)15g、生地黃15g、夏枯草20g、川芎15g、郁金15g、柴胡10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二診(2020.02.22):患者頸部無疼痛不適,納眠可,大小便正常,舌紅,苔薄,脈弦。處方:三棱15g、木香10g、白術(shù)15g、丹參15g、甘草6g、當(dāng)歸10g、白芍15g、赤芍15g、丹皮10g、莪術(shù)20g、生地黃15g、夏枯草20g、川芎15g、郁金15g、柴胡10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三診(2020.02.27):患者頸部無疼痛不適,易怒心煩,納眠可,大小便正常,舌紅,苔薄,脈弦。處方:三棱15g、梔子10g、丹參15g、甘草6g、當(dāng)歸10g、紅花15g、赤芍15g、丹皮10g、莪術(shù)20g、生地黃15g、夏枯草20g、川芎15g、郁金15g、柴胡10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四診(2020.03.12):患者頸部無疼痛不適,腫大未見變化,無心煩,納眠可,大小便正常,舌紅,苔薄,脈弦。處方:蒲公英20g、黃芩15g、忍冬藤30g、三棱15g、梔子10g、丹參20g、甘草6g、紅花15g、赤芍15g、丹皮10g、莪術(shù)20g、生地黃15g、夏枯草20g、川芎15g、郁金15g、柴胡10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五診(2020.03.20):患者頸部無疼痛不適,納眠可,大小便正常,舌紅,苔薄,脈弦。處方:當(dāng)歸12g、雞血藤30g、三棱15g、梔子10g、丹參20g、甘草6g、紅花15g、赤芍15g、丹皮10g、莪術(shù)20g、生地黃15g、夏枯草20g、川芎15g、郁金15g、柴胡10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六診(2020.03.28):患者頸部無疼痛不適,納眠可,大小便正常,舌紅,苔薄,脈弦。甲狀腺彩超:甲狀腺多發(fā)結(jié)節(jié)(T3-RADS3類)。處方:當(dāng)歸12g、三棱15g、梔子10g、丹參20g、甘草6g、紅花20g、赤芍15g、丹皮10g、莪術(shù)20g、生地黃25g、夏枯草20g、川芎15g、郁金15g、柴胡10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七診(2020.04.10):患者頸部無疼痛不適,無心煩,納眠可,大小便正常,舌紅,苔薄,脈弦。處方:川牛膝12g、當(dāng)歸12g、三棱15g、丹參20g、甘草6g、紅花20g、赤芍15g、丹皮10g、莪術(shù)20g、生地黃25g、夏枯草20g、川芎15g、郁金15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心得體會:甲亢屬現(xiàn)代醫(yī)學(xué)研究范圍,古代醫(yī)籍只有相應(yīng)癥狀描述的傳統(tǒng)醫(yī)學(xué)病名,如癭、氣癭、癭瘤等?!锻饪普凇氛J(rèn)為“夫人生癭瘤之癥,非陰陽正氣結(jié)腫,乃五臟瘀血、濁氣、痰滯而成”。另《諸病源候論》認(rèn)為“癭者,由憂恚氣結(jié)所生,亦曰飲沙水,沙隨氣入于脈,搏頸下而成之”。本病以肝氣郁滯為主要病機,頸前甲狀腺可有輕度腫大,但尚無明顯的氣陰耗傷的臨床表現(xiàn),取疏肝、扶土之法。選用柴胡以奏輕清疏解,與郁金、香附共奏疏肝解郁之效。白芍在《別錄》中被云“通順血脈,緩中,散惡血,逐賊血,去水氣……消癰腫”,故用白芍養(yǎng)血斂陰,柔肝止痛;肝失疏泄,氣血津液輸布失常,而致氣滯痰凝,結(jié)于頸前,用夏枯草入肝膽經(jīng),清熱化痰以散結(jié),配以赤芍、生地、丹皮清熱涼血。女子以肝為先天,足厥陰經(jīng)屬肝絡(luò)膽主情志抑郁,女子常常多思善慮,情志抑郁,則會肝失疏泄,氣郁化火,方中加入木香、川芎、莪術(shù)行氣疏肝,配當(dāng)歸、丹參活血。在疏泄肝木的同時,強調(diào)扶土,使水谷精微化源充沛,則肝木得以濡養(yǎng),肝木不亢,故加入白術(shù)、甘草等助脾之運化,脾運則祛邪氣,扶正氣。二診時患者病情無明顯變化,加入三棱破血行氣,莪術(shù)20g。三診時患者心煩明顯,加入梔子瀉火除煩,紅花活血散瘀。四診時患者頸部無明顯變化,加大解毒散結(jié)之力,加入蒲公英解毒散結(jié)、黃芩瀉火解毒、忍冬藤清熱解毒。五診時患者亦無明顯不適,加入雞血藤行血補血。隨癥加減。
記錄人:馬宏濤
2020年 04 月 10日
醫(yī)案記錄
患者姓名:于寶鳳 性別:女 年齡:71歲
就診日期:2020.03.15 初診 發(fā)病節(jié)氣:驚蟄
主訴:胸部疼痛不適1月余。
現(xiàn)病史:,胸部疼痛不適,無其他部位的疼痛不適感,無明顯咳嗽、咳痰,無頭暈、頭痛,無心慌、胸悶,周身疲乏無力明顯,心煩焦慮,納少,夜眠一般,大小便正常,舌淡紅,苔薄黃,脈弦。
既往史:左肺下葉腺癌病史;既往有過冠心病病史,現(xiàn)偶服丹參滴丸治療。
中醫(yī)診斷:癌癥
證型診斷:濕熱郁毒證
西醫(yī)診斷:肺癌、冠心病
治 法:清熱利濕,解毒散結(jié)
處 方:茯苓20g、紫花地丁30g、貓爪草12g、甘草6g、連翹15g、金蕎麥30g、半邊蓮25g、白術(shù)25g、杏仁10g、半枝蓮15g、白花蛇舌草30g、延胡索18g、遠(yuǎn)志15g、浙貝母15g、黨參30g、黃芪30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二診(2020.03.22):患者胸部疼痛仍明顯,無咳嗽、咳痰,無頭暈、頭痛,無心慌、胸悶,周身疲乏無力仍明顯,心煩焦慮,納可,夜眠一般,大小便正常,舌淡紅,苔薄黃,脈弦。處方:藤梨根30g、茯苓20g、紫花地丁30g、貓爪草12g、甘草6g、連翹15g、金蕎麥30g、半邊蓮25g、白術(shù)25g、杏仁10g、半枝蓮30g、白花蛇舌草30g、延胡索18g、遠(yuǎn)志15g、浙貝母15g、黨參30g、黃芪60g,7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心得體會:肺癌發(fā)病的主要病機特點是本虛標(biāo)實,本虛主要為體內(nèi)正氣虛,標(biāo)實主要為癌毒侵襲?!秲?nèi)經(jīng)》曰: “正氣存內(nèi),邪不可干。”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曰: “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?!敝委煼伟┮皇且浴胺稣钚?、標(biāo)本兼治”為基本原則;二是以補虛益肝防止腫瘤復(fù)發(fā)與轉(zhuǎn)移為根本目標(biāo)。首先虛則補其母,補肺應(yīng)注重扶助脾胃之氣,本方以黃芪和黨參兩味藥為主,佐以白術(shù)利水健脾,黃芪為補氣之佳品,還能補益脾胃,扶正抑癌;黨參補中益氣,又能健脾益肺,三藥合用既能補氣健脾,補土生金,又能提高機體免疫力?!捌⑽改撕筇熘尽?,顧護脾胃,扶助正氣,可使患者自身抗癌有源,同時在益氣補肺脾的基礎(chǔ)上,配合解毒化痰散結(jié)之品,加入連翹、金蕎麥、浙貝母、紫花地丁、貓爪草、半邊蓮,同時加入半枝蓮、白花蛇舌草抗癌之品。杏仁具有降氣止咳平喘,抗癌的作用,延胡索行氣止痛,兩藥合用降氣、行氣止痛。配以茯苓、遠(yuǎn)志寧心安神,加入甘草潤肺、補脾益氣同時緩急止痛、清熱解毒。全方攻補兼施,局部與整體同治,從而達(dá)到祛邪扶正的目的。二診時患者仍疲乏而無其他不適,加黃芪至60g,加半枝蓮至30g,藤梨根增加抗癌之力。
記錄人:馬宏濤
2020年 03 月 23日
醫(yī)案記錄
患者姓名:潘玉芝 性別:女 年齡:62歲
就診日期:2020.04.20 初診 發(fā)病節(jié)氣:谷雨
主訴:胃脹,泛酸2周余。
現(xiàn)病史:胃脹,泛酸,上胸部感熱,尤其食管至咽部感熱,心慌偶見,心煩,周身乏力,臍周感涼,下肢怕冷,納少,食后腹脹,舌紅,苔黃,脈沉。
既往史:既往胃潰瘍病史。
過敏史:無。
中醫(yī)診斷:痞滿
證型診斷:上熱下寒證
西醫(yī)診斷:胃潰瘍
治 法:清上溫下,行氣和胃
處 方:桂枝9g、白芍18g、延胡索15g、厚樸15g、佛手15g、紅景天1袋、竹茹12g、雞內(nèi)金20g、半夏9g、黨參20g、黃芪30g、木香15g、枳實15g、瓦楞子30g(先煎)、海螵蛸30g(先煎)、金蕎麥30g、連翹15g、柴胡10g,7付,水煎服,日一劑。
心得體會:“上熱下寒”是臨床常見的陰陽紊亂證候,歸屬寒熱錯雜證,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(nèi),上部表現(xiàn)為熱性、下部表現(xiàn)為寒性的證候?!吨T病源候論·冷熱病諸侯》言:“陽氣并于上則上熱,陰氣并于下則下寒”,認(rèn)為上熱下寒的內(nèi)在機理,總體屬于陽并于上、陰并于下,導(dǎo)致陰陽不能上下交通、流轉(zhuǎn)周身所致。上熱下寒型痞滿的特點在于虛實寒熱錯雜。病機主要為中焦氣機不利,寒熱升降失調(diào);病位主要在脾胃及膽腑,涉及下焦。陰陽上下不能交通,升降失其常度,陽在上不能下交于陰,故熱邪犯胃而泛酸;陰在下不能上交于陽,故臍周寒、下肢涼;陰陽相格,上熱者自熱,下寒者自寒。治療應(yīng)在調(diào)整寒熱的同時,注意邪實的祛除與正氣的顧護。方中枳實行氣化痰,消痞;竹茹清熱化痰,除煩止嘔;桂枝通陽氣、降沖逆,溫通上下;半夏降胃氣,合用可達(dá)引上熱下行的作用。桂枝與白芍,藥量按1∶2配比,芍倍于桂,取小建中湯和里緩急止痛之意;木香、延胡索行氣;厚樸下氣除滿;反酸燒心,加海螵蛸、瓦楞子制酸;心煩,加柴胡、佛手疏肝解郁;雞內(nèi)金健運脾胃,促進(jìn)消化;身倦乏力,加黃芪補益氣血,加黨參既補脾胃之氣,又防止補宜太過;紅景天健脾益氣;金蕎麥、連翹清熱解毒,諸藥合用,制方有序,共湊清上溫下、健脾和胃、調(diào)理陰陽、調(diào)暢氣機之功。
記錄人:馬宏濤
2020年 04 月 21日
醫(yī)案記錄
患者姓名:李厚苓 性別:女 年齡:65歲
就診日期:2020.05.23 初診 發(fā)病節(jié)氣:小滿
主訴:入睡困難,易醒半年余。
現(xiàn)病史:夜眠差,入睡困難,易醒,偶胃部不適,腹脹氣明顯,無腹痛,納少,心煩,小便正常,大便時不易解,舌紅絳,苔薄,脈弦。
中醫(yī)診斷:不寐
證型診斷:肝郁氣滯、肝胃不和證
西醫(yī)診斷:失眠
治 法:疏肝行氣,和胃安神
處 方:枳殼12g、柴胡10g、梔子10g、甘草6g、厚樸10g、白術(shù)20g、牡蠣30g、龍骨30g、首烏藤30g、合歡皮20g、白芍60g、木香15g、瓦楞子30g、海螵蛸30g,6付,水沖服,日一劑。
心得體會: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載: “謹(jǐn)守病機,各司其屬……疏其血氣,令其調(diào)達(dá),而致和平”的原則,以疏肝暢絡(luò)安神及調(diào)肝理血安神為主的基本治則,以期達(dá)到安神助眠之目標(biāo),方中以牡蠣、龍骨鎮(zhèn)驚安神,首烏藤養(yǎng)血安神,合歡皮解郁安神,瓦楞子、海螵蛸制酸止痛,梔子瀉火除煩為主,營衛(wèi)二氣是脾胃化生水谷而生,脾胃和諧則營衛(wèi)有序,當(dāng)衛(wèi)氣有規(guī)律地出陽入陰,人則睡眠安和,反之脾胃功能失調(diào),水谷精微化生不足,則營衛(wèi)乏源,運行遲滯,發(fā)生不寐,遂加入白術(shù)、甘草健脾?!端貑枴づe痛論》所言:“百病皆生于氣也?!睔鈾C升降失調(diào)則致陰陽不得正常交接,衛(wèi)陽不入于營陰,則不寐隨之而生,故加入白芍柔肝、柴胡疏肝,木香、枳殼理氣,厚樸下氣。
記錄人:馬宏濤
2020年 05 月 2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