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我院外三科順利完成了2例胃腸道間質瘤手術。其中一例為腹腔鏡下胃間質瘤切除術,第二例為小腸間質瘤術后復發(fā),再次手術切除。案例一:一個月前,70歲的陳先生因惡心、嘔吐伴嘔血前往我院就診,經胃鏡以及腹部CT發(fā)現(xiàn),胃體小彎側后壁有個直徑5cm大小的腫瘤,考慮胃間質瘤可能性大。金鑫主任團隊采用腹腔鏡下胃間質瘤切除,這種微創(chuàng)的手術方式僅僅需要5個0.5—1.2厘米大小的小孔即可將腫瘤從胃上完整切除,相較于傳統(tǒng)手術,其創(chuàng)傷更小、恢復更快、痛苦更少。手術順利,術中無明顯出血,術后確診為胃間質瘤(中度風險),現(xiàn)已順利出院。患者及家屬對此次手術效果表示非常滿意,切實體驗到微創(chuàng)手術相比傳統(tǒng)開腹手術的優(yōu)越性。
腹部CT檢查所示:
案例二:本市的劉女士,因“小腸間質瘤術后3年余,右下腹痛3天”來我院就診。詢問病史得知:患者于3年前曾因“小腸間質瘤”與外院行開腹手術治療,術后服用“甲磺酸伊馬替尼”1年多自行停藥,未再定期復查。之后患者間斷出現(xiàn)惡心、嘔吐不適,3天前再次出現(xiàn)惡心、嘔吐不適,并出現(xiàn)腹痛。腹部CT結果提示:患者右下腹有個7.5×4.5cm大小的腫瘤。考慮為小腸間質瘤復發(fā)。
腹部CT檢查所示:
考慮到患者上次為開腹手術史,且手術出血較多,腹腔局部極有可能粘連較重,容易損傷附近的小腸和結腸等。另外由于間質瘤較大,質地脆,血供豐富,容易出現(xiàn)出血,經考慮后選擇開腹手術。手術順利完成,患者現(xiàn)已康復出院。術后確認為小腸間質瘤(高度風險),后續(xù)仍需口服靶向藥物治療,定期復查。
科普小貼士-胃腸道間質瘤
什么是胃腸間質瘤?胃腸道間質瘤(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,GIST)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,是一類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的實體腫瘤,間質瘤可以長在胃、十二指腸、小腸、結直腸等腹腔臟器,大約占了胃腸道惡性腫瘤的0.1%—3%,其中60%—70%發(fā)生在胃,20%—30%發(fā)生在小腸。提到胃腸道間質瘤,許多人都會聯(lián)想到高發(fā)病的胃癌和腸癌。其實胃腸道間質瘤雖然常發(fā)生在胃、小腸,但獨立于胃癌、腸癌。在發(fā)病機制上,胃腸間質瘤也與其他消化道腫瘤存在本質不同——大部分的胃腸間質瘤存在特征性的特定基因突變(c-kit或PDGFRA基因)。胃腸道間質瘤局部侵襲性不如胃癌和腸癌,較少通過淋巴結轉移,因此早期癥狀比胃癌、腸癌更為隱匿,會在長到一定程度才會有反應。隨著瘤體的增大,患者會表現(xiàn)出一些明顯的癥狀,包括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黑便和貧血等。另一方面,胃腸道間質瘤一般看不到異常,也摸不到包塊,由于不易被診斷發(fā)現(xiàn),部分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。胃腸間質瘤如何治療?除了部分無癥狀的極?。?lt;2cm)的腫瘤,手術切除是大部分胃腸間質瘤的首選治療方案。絕大多數(shù)(>95%)的胃腸間質瘤可以獲得根治性切除。對于一部分評估后判斷為無法根治性切除或手術創(chuàng)傷及風險過大的患者,通過靶向藥物的術前治療,可以達到腫瘤縮減,從而重新獲得根治性手術條件。已經發(fā)生或有術后較高可能(中度及高度風險)發(fā)生復發(fā)轉移的胃腸間質瘤患者,需要接受靶向藥物(伊馬替尼、舒尼替尼、瑞戈非尼和瑞派替尼等)的治療。胃腸間質瘤如何預防?雖然胃腸間質瘤發(fā)病的分子機制已經被揭示(c-kit或PDGFRA基因的功能獲得性突變),但是臨床上還沒有有效的手段預防該突變的發(fā)生。對于胃腸間質瘤的預防主要還是需要早期胃鏡發(fā)現(xiàn)、適時干預。